在《无畏契约》这款游戏中,玩家们追寻的不仅仅是游戏本身带来的刺激和乐趣,更是一种电竞热血的激情。他们踏上竞技之路,为了寻找那种燃烧在心中的挑战欲望。游戏中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和紧张刺激的对决,玩家们不断锤炼自己的操作技巧和策略,向着顶峰不断冲刺!无论是竞技的荣耀,还是成就的喜悦,他们都深深地被这股电竞的热血所吸引!
8月21日凌晨,EDG以1:2的战绩败给LOUD,正式告别《无畏契约》洛杉矶全球冠军赛。彼时,多个相关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。
这样的成绩已经超出了赛前的预期,但相比成绩本身,观众们的持续关注或许才真正让人感到意外。毕竟满打满算,《无畏契约》国服上线迄今也才过了一个多月。
但事实上,从去年底拿到版号后,这款游戏的直播观看人数就在不断上升,并在上线当天达到顶峰。据游戏咨询公司NIKO平台统计,《无畏契约》国服上线第一周,国内直播的总观看人数就已经位列第二,比第三名的《穿越火线》还要多3倍。而在电竞领域,EDG等CN赛区队伍的参赛也让后续赛事的收视率飙升。
而七月开始诸多网吧机构的数据统计,也说明了“瓦”在FPS市场中所逐渐占据的地位。
就连百度贴吧里,也衍生出了《无畏契约》的电竞内容相关吧“VCT抗压”吧。洛杉矶全球冠军赛期间,吧里经常能刷到各类赛事相关的讨论、复盘与争论,相关热度甚至一度延伸到了隔壁的“抗压背锅吧”。
全球冠军赛也即将在明天迎来决赛。虽然有时差因素阻碍,也没有CN队伍身影,但这场决赛依然在国内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和关注度。无论是PRX取胜、这只新加坡战队成为新的“亚洲之光”,还是EG在北美家门口夺冠,在观众眼中都有着足够的话题性。
这一系列现象,或许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:越来越多人开始看《无畏契约》的比赛了。
1
严格来说,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。一个电竞项目能够火热,无非来源于两点,一是足够的玩家基础,二是赛事内容有观赏性和独特性。
先说第一点,一般来说玩家基础都来自产品特性本身,但我们似乎很难从《无畏契约》身上直接找到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性。
要说短TTK竞技,《CS:GO》《穿越火线》早已运营多年了;要说角色技能组合、漫画风格,《守望先锋》也做过了。可凭什么到了电竞领域,《无畏契约》反而一骑绝尘,全球热度直逼头部同类产品?
围绕产品本身来看,这和游戏低门槛、高上限的设计离不开关系。
当然,你可能会立马反驳我:网上说《无畏契约》好上手都是骗人的。短TTK、人物移动不灵活的设定,注定了它会是一款考验枪法定位的硬核游戏。基础不够,那大概率是一见到人,倒头就睡。
而技能讲究释放时机和方式,也不见得对新手特别友好。网上随便一刷,就能看到各类乱放技能的集锦。
比如有人会选出五个烟位,整个队伍一起玩星际穿越。
又或者是玩成“人类群星闪耀时”,屏幕上的闪光弹就没停下来过。
但实际上,《无畏契约》最让人上头的地方,其实在于它的学习曲线足够平滑。比如在同类游戏中,烟火雷闪这些投掷物往往集中于一身,玩家需要自己根据局势、地形来判断使用。
而《无畏契约》将它们设计成了不同的技能,减少了玩家单局操作中所要做出的选择。你只需要根据手里的现有技能,判断自己下一步行动,而不是像其他游戏一样“猪脑过载”,最后只能端着枪当莽夫。
和《英雄联盟》一样,随着你愈发熟悉某个英雄,你对地图和局势的理解也在增加,上手下一个英雄的难度自然逐渐下降。比如对老手来说,即使刚玩火男,所有闪光弹都闪到了队友,但只要你多杀几个对手,我想应该也不会有人大骂“火男滚出无畏契约”。
这些拆分得更加细致、易懂的设计,往往也更利于观众理解赛局。即使他从来没上手过《无畏契约》,也能通过简单看完几场比赛,了解角色的特性与技能,从而迅速加入到对局的讨论之中。比如对观众来说,听脚步、队伍报点肯定不如猎枭的一发寻敌箭直观。
通过设计不同的角色,游戏也能增强对局博弈深度,各类英雄的选择搭配同样会是战术的一环,比如平时经常能见到“三烟队”的玩法。甚至在比赛中,你偶尔还会见到一些剑走偏锋的玩法,比如奶妈单走,大招封点等等。
随着可选战术的增多,比赛中教练和选手们的各项决策也变得至关重要,有时候合理的战术排布,有时甚至能颠覆整个战局。
况且,大多数职业选手的水平其实都大差不差。虽然你可能经常刷到一些选手的高光集锦,比如BLG的whzy用霰弹枪判官残局1打4,EDG康康靠大狙冥驹无伤灭队等等,但实际上,很少有对局完全看选手的个人实力。比如EDG落败后,就有不少网友吐槽康康太过执着于冥驹,导致一些对局被对手战术碾压。
因此,只有在战术环境足够多变、选手敢于操作的情况下,电竞比赛才会变得精彩,偶尔甚至还能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结果。
此外,《无畏契约》的美术设计也有一定的加成。美漫风不仅能有效强化游戏的观赏性,也在潜移默化地为产品挖掘新用户。比如这款游戏的女性玩家比同类产品要多上不少,如今还搭建了女子战队,以及相应的电子赛事。
当去掉“硬核”这一标签后,《无畏契约》本身就挖掘出了市场的更多可能性。而受众团体的增大,自然也能推动电竞赛事的发展。
2
而从电竞赛事的观赏性本身来看,《无畏契约》电竞其实也适用一个相对普世的观点:和各种文化类作品一样,电竞比赛给观众们带来的是情绪价值。
这句话,指的是电竞比赛往往并不会给观众带来什么物质收获,而是提供喜悦、愤怒、失望、悲伤等多样化的情绪内容。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解释,就是“能为平凡的生活找点刺激”,更重要的,是让比赛的结果超乎观众的预期。
比如作为《英雄联盟》玩家,我至今难以忘记在S8赛季夺下世界冠军的IG。2018年前,韩国LCK赛区以可怕的统治力,包揽了过去5年的冠军,然而出乎意料的是,IG不仅在S8八强赛中,击败了韩国一号种子队伍KT,还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平推了后面的比赛。
我仍记得IG夺冠之后的很长时间,只需要随口一叫,就能摇到4个朋友一起打排位,其中有的人甚至已经“退坑”了一两年。而这恐怕也并非个例,往前追溯,很多入坑练习《魔兽争霸3》的朋友,最初是因为打破国内电竞桎梏、身披国旗的“人皇”sky李晓峰;受李培楠激励,离开合作模式重回天梯的SC2玩家也不在少数。
富有戏剧性的赛事结果,对玩家社群的激励是显著的。《无畏契约》也是如此,玩家记住的并不一定是里面的某场比赛的操作细节,而是情绪。因此,一个足够、精彩的热血故事,往往能吸引大量玩家尝试观看电竞,甚至入坑游戏。
《无畏契约》的故事,则开始于今年的东京大师赛。当时,游戏还没正式上线,各家队伍的实力良莠不齐,因此几乎没有人对CN赛区抱有太大的希望。在很多观众眼中,国内队伍参加全国性赛事,和去走个过场没有什么区别。
就像贴吧常说的“冠军论”,电子竞技眼里只有冠军和败者。如果你不能取得成绩,别人自然也很难看得起你。更何况在全国性赛事里,中国队一次场比赛都没赢过。
EDG就是其中的一支队伍。在首日落入败者组后,几乎没有人还看好他们,而在次日他们即将在地图“深海遗珠”面对NAVI时,这种轻视更是抵达极致——谁不知道,NAVI已经在这个地图上8连胜了,而EDG有的只是3连败。
然而,面对此情此景,EDG却奇迹般连续两次BO3将对手拖入加时赛,并抓住机会,打出2:0,拿下了中国队伍在无畏契约世界赛的首场胜利。在此之后,他们更是过关斩将,击败了T1、LOUD等强队,最终杀进6强。
彼时,队伍的选手们也凭借一系列细节操作,打出了各自的高光时刻,也在观众间留下了一抹传奇色彩,比如nobody1串3拿下关键赛点,康康用技能掩盖换狙声影等等。他们的极限操作,也再度刷新了网友们对于CN赛区的认知。
尽管EDG最后在6强比赛中,输给了PRX,但他们不仅连续从败者组杀出来三回,还把2022年大师赛和冠军赛的冠军都亲手送回了家。因此,网友们从最开始的无所谓,变成了最后对他们竞技精神的认可与致敬。
所谓的“冠军论”,在EDG这里也不攻自破。他们不一定走到最后,但却在不断突破自己,在竞技中展现青春热血。而冠军只不过是一个最终的成就点,可能是这一次,也可能是下一次。
我们当然乐于见到“勇士屠龙”的桥段,但没有任何规则说勇者只有一次机会,不是吗?况且,《无畏契约》的电竞赛事中并不存在某个“恶龙”,反而更像是在群雄争霸。从VCT第一年至今,仍旧没有一支队伍在长周期的赛事内保持稳定的统治地位,或者换句话说,里面的每一条队伍都是迎难而上的勇者,EDG的故事恐怕也不会是个例。这也是瓦竞长久的观赏性和戏剧性来源。
而这些以情感为导向的内容,最终也会回流到游戏本身。比如有因为东京大师赛热血故事,而决心转瓦的玩家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玩家中有部分人过去甚至没有上手过FPS游戏,甚至有人唯一体验过的射击玩法来源于《GTA5》。这些由赛事热度转化出来的新用户团体,同样也会给FPS游戏带来新的可能性。
此外,比赛本身的操作技巧、战术运营方法也会给玩家们带来可供学习的玩法新思路。比如B站UP7ommy_就在高分段对局中复刻了PRX的玩法思路,最终27杀翻盘。至于常规的喷子(霰弹枪)、奥丁(机关枪)等武器的架人点位,猎枭的定位箭使用技巧等例子更是不胜枚举。
3
不过我想这份来自于CN赛区的玩家热情,或许也会给不少人造成一种错觉:难道《无畏契约》在国内生态已经足够成熟了吗?但事实上,不论是瓦电还是游戏生态,未来都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。
比如8月23日,拳头宣布2023全球冠军皮肤的销售分成已经超过了2000万美元,未来所有参加冠军赛的队伍都会获得分成,而去年,这个数字还仅仅是1600万。尽管具体分成数额未知,但最终国内的俱乐部也会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。
同时,拳头还表示,从2024年开始,中国赛区将成为无畏契约冠军巡回赛的第四个官方联赛(VCT CN),而且第二阶段的大师赛就落地中国上海,届时我一定会想要亲自去现场体验一下这种世界级的FPS赛事盛宴。
不难想象,《无畏契约》未来肯定还会在国内取得进一步的增长。所以,现在的热度或许只是说明故事才刚刚开始。